高清黄色毛片,在线黄视频,91丨国产丨精品白丝,久久久久久久激情,免费黄色a,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更新资源速度超快 ,美女精品一区

我購買的商品會產生多少碳足跡

2017-11-27 20:13 來源: 碳阻跡原創(chuàng)

已經進入2017年11月的最后一周了,離2018年還有35天,萬眾期待的全國碳交易市場逐漸浮出水面,除了之前已經曝光的上海湖北平臺的信息,最近也有一些新的消息流出,電力、水泥和電解鋁三個行業(yè)啟動重現(xiàn)曙光(水泥、電解鋁行業(yè)的控排企業(yè)和服務機構可以重新做好準備了)。

今天的主題是關于碳足跡,提到碳足跡,很多人會誤解就是產品碳足跡,甚至很多人認為碳阻跡就是做產品碳足跡的,這有一定程度的偏差。事實上,碳足跡涉及的面很廣,除了產品層面外,組織層面的碳足跡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這篇原創(chuàng)的分享我們專注于產品層面的碳足跡。筆者對產品碳足跡的理解包括兩層意思:計算以及披露。計算的動力來自于了解家底,發(fā)現(xiàn)問題,挖掘減碳空間;而披露的動力來自于主動與利益相關方溝通,贏得市場機會。

產品碳足跡沒有推動起來的主要原因

產品碳足跡講了很多年,但一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真正有動機并且愿意投入去開展產品碳足跡的企業(yè)仍然屈指可數。那么為什么產品碳足跡這些年沒有做起來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幾大原因:

1,品牌企業(yè)動力不足

大的品牌企業(yè)盡管這些年在宣傳上也在重視低碳環(huán)保,但是真正落到實處的卻少之又少。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等大型品牌公司經常收到國內外環(huán)保NGO的抨擊。

2,消費者認可度不高

環(huán)保低碳之于消費者似乎仍是奢侈品。“三分鐘熱度”后,一般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會將低碳置于非常低的優(yōu)先級。

3, 數據缺乏,企業(yè)自身無法計算

企業(yè)開展產品碳足跡的計算缺乏專業(yè)性支持以及數據支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過去十年,我們看到國外有些機構曾經嘗試突破,包括Tesco承諾在其貨架產品上為每個產品貼上碳標簽,結果也不了了之。那么,現(xiàn)在有什么改觀嗎?或者說不遠的將來,產品碳足跡會有大的突破嗎?筆者對此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如今開展產品碳足跡的有利條件
 
1,更多品牌企業(yè)開始重視低碳、披露碳足跡信息

前面說到的蘋果從一個差等生,現(xiàn)在儼然已經成為低碳領域的標桿,包括像綠色和平這么“苛刻”的環(huán)保組織都開始稱其為綠蘋果了。
國內企業(yè)中,包括京東、阿里等大型互聯(lián)網公司已經非常重視消費端的綠色低碳了,紛紛開始計算和披露其碳足跡和碳減排信息。

2,消費者認知明顯提升

消費者認知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非碰到歷史性的事件,而2012年底開始的霧霾應該就是這樣的歷史性的事件。之前原創(chuàng)文章的調研結果,也顯示霧霾是最容易引起消費者共鳴的環(huán)保名詞。

大家都希望生活在一個美好的環(huán)境之中,而這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不光是自己“少開一天車”,“隨手關燈”等身體力行的行為,還可以更進一步,通過低碳消費選擇影響上游生產企業(yè)進行低碳轉型,主動披露碳足跡信息。最高級別的綠色低碳,是來自于產品層面的綠色低碳,因為產品的產業(yè)鏈長,有傳導性,影響力廣。這非常類似于企業(yè)端,企業(yè)自己做好自身減排后或者已無多少減排空間,便可以開始考慮管理供應商的碳排放,通過綠色采購引導上游企業(yè)進行碳減排。

實體制造業(yè)開始復蘇,在新零售新消費的新形勢下,對于商家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新機會,手握低碳這張牌,贏得更大的市場。
 
3, 數據逐漸完善,專業(yè)機構越來越健全

數據仍然是產品碳足跡和碳披露的主要挑戰(zhàn)。隨著2013年中國開啟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深圳和湖北七個碳交易試點,隨后又啟動了四川福建碳市場試點,越來越多的低碳專業(yè)機構被孵化出來,為包括控排企業(yè)在內的眾多企業(yè)提供碳排放相關的產品和服務。

這些專業(yè)機構的能力為企業(yè)開展產品碳足跡業(yè)務提供了專業(yè)技術支持。同時隨著碳交易的深入,國家相關的標準和碳排放因子數據陸續(xù)公布,這也為產品碳足跡提供了便利條件。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在推行低碳產品認證工作,億科、碳阻跡等機構也在利用其專業(yè)能力將產品碳足跡計算工作的門檻降低,包括軟件的出臺以及碳排放因子數據的公開。
 
可喜的是,筆者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開始從消費端關注其生產和銷售的產品的碳足跡信息,包括阿里京東等互聯(lián)網電商都開始在綠色消費領域發(fā)力。由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與中國連鎖經營協(xié)會發(fā)起,碳阻跡參與開發(fā)的中國零售業(yè)可持續(xù)消費平臺CRSCP逐漸發(fā)揮其價值,很多零售企業(yè)在CRSCP平臺上可以找到低碳相關的解決方案和案例,也有計算碳排放的工具。

目前國內外已經有不少機構開始了碳足跡計算以及認證的工作,以下是一些比較主流的產品碳足跡標簽。

筆者將產品碳足跡標簽分為兩類:

產品絕對碳排放-產品絕對碳排放標簽,也就是最廣泛意義的碳足跡標簽

我購買的商品會產生多少碳足跡

(文港毛筆碳足跡)


產品相對碳減排量-產品在生命周期中相對于基準情景產生的碳減排量

(普洱茶碳減排量)


(昱庭公益基金會廢紙回收利用產生的碳減排量)

提起產品碳足跡,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日用消費品的碳足跡。除了日用消費品的碳足跡,在工業(yè)領域其實也有很多行業(yè)可以計算碳足跡,并且有些行業(yè)已經開展了產品碳足跡的計算,比如水泥、鋼鐵等高排放行業(yè),碳市場配額分配基準線的確立就很類似于產品碳足跡的計算。
 
還有金融服務業(yè),盡管他們本身的碳排放很小,但是他們服務或者投資的機構的碳足跡與之密切相關,如果能很好的引導其服務和投資的企業(yè),也算是名利雙收。
 
另外一些二手交易互聯(lián)網平臺,比如瓜子二手車、優(yōu)信二手車、閑魚、58趕集等都有充分的機會把平臺產生的碳減排量核算出來,與碳普惠性質的互聯(lián)網平臺進行對接,如螞蟻森林、廣東碳普惠、北京少開一天車等。

今后開展產品碳足跡會遇到的挑戰(zhàn)以及應對建議
 
計算產品碳足跡以往是一件非常復雜、耗時耗力的工作,但現(xiàn)在呢?或許我們可以把產品碳足跡的過程分解簡化,使之門檻降低,使企業(yè)可以通過調取數據自行計算產品碳足跡。

產品碳足跡計算一般遵循搖籃到大門或搖籃到墳墓或搖籃到搖籃的原則,根據具體產品特點,選擇合適的邊界。如果計算全生命周期有難度,那就可以考慮計算一部分,先將工作開展起來,逐步深入和完善。
 
另外一個開展產品碳足跡的障礙來自于企業(yè)對披露產品碳足跡的信心不足。在披露碳足跡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企業(yè)披露絕對碳排放量也許有困難,因為也不了解行業(yè)基準,擔心披露后會讓大家覺得他們很高碳,起到反面教材的效果。所以我們可以換個思路,計算每個產品相對于基準情景產生的碳減排量。
 
筆者之前分享的第二篇文章“個人碳交易或許將超過企業(yè)碳交易”里提到過一種“潛移默化的個人碳交易”。這種個人碳交易就是我們現(xiàn)在討論的產品碳足跡為基礎的碳交易。文章提到了要做成這種碳交易最理想的實施方是大型互聯(lián)網電商企業(yè)。而今我們欣喜地看到阿里巴巴在淘寶里已經實現(xiàn)了部分功能,筆者嘗試了一下搜索“高露潔”以及“杜蕾斯”等商品,都有明顯的“綠色包裹”的標識了。


看來杜蕾斯不光是最近文案寫得好,企業(yè)的綠色低碳csr也是做得很用心。對于電商平臺的商品來說,其最容易計算碳足跡的部分是運輸和包裝環(huán)節(jié)。所以先從包裹領域突破,讓消費者選擇綠色包裹,也就代表了綠色選擇走出了第一步,而消費者選擇綠色包裹后,還能自動在螞蟻森林里獲得綠色能量,這就更有意義了。
 
當然,也可以根據產品碳足跡邊界的完整性以及數據的不確定性為低碳產品進行評級或評分。首先我們應該鼓勵披露,繼而鼓勵完整的披露,再鼓勵精確完整的披露。
題外話:碳圈與螞蟻森林團隊的低碳互聯(lián)網盛會

上周,碳圈十余位大咖與螞蟻森林團隊在湖畔大學舉行了一天的研討,主要關于螞蟻森林的開放計劃。螞蟻希望將部分數據開放,賦能各地開展碳普惠項目,也希望接入更多的低碳場景,推動數字低碳城市進程。碳圈的半壁江山與互聯(lián)網公司共話低碳互聯(lián)網,意義重大。

在湖畔大學這一天的研討會上,多位碳圈同仁都表示非常羨慕螞蟻森林取得的成就。盡管靠碳圈人自己很難達到螞蟻森林團隊取得的用戶量和影響力,但是筆者認為碳圈人從事的是0到1的過程,而螞蟻團隊有能力將這些想法和模式復制到100,覆蓋超過2億用戶。螞蟻森林是一個現(xiàn)象級產品,螞蟻團隊成員也都以螞蟻森林產品為榮。而碳圈的朋友也都在這個極小的圈子里創(chuàng)造自己的奇跡,易碳家和碳道的微信文章下面能有廣告,全民碳交易能有300萬的訪問量都堪稱碳圈的現(xiàn)象級產品。

碳圈有一幫有情懷的人,情懷是什么?情懷是指有更好的職業(yè)選擇,仍然對碳不離不棄。碳圈人不僅沒有離開碳圈,還投入幾百萬想真正把低碳做起來。 

關于產品碳足跡,我們接下來應該怎么做:筆者認為應該從已有碳標簽的產品出發(fā),豐富應用場景,并通過降低產品碳足跡門檻,使得更多的產品可以計算出碳足跡信息。碳圈需要形成聯(lián)盟,為產品碳足跡發(fā)力,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
 
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離不了你的低碳行為,也更離不開你的低碳選擇,而產品的碳足跡計算就是這一切的基礎。

一點點進展:阿里、京東、綠色和平等機構都已經開始使用/調取碳排放因子數據庫的數據。相信專業(yè),相信品質。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