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可忽略的是,綠墻具可持續(xù)性效益——在不犧牲寶貴地面空間情況下,通過利用在垂直區(qū)域最大限度吸收二氧化碳。一棵樹每年吸收約5.5公斤的二氧化碳,而1平米的綠色植生墻可吸收多達2公斤的二氧化碳,還可消除毒素以改善空氣質量。垂直植被系統(tǒng)還通過減少建筑物冷卻或加熱所需的能量,來節(jié)約能源,植物還具降低城市溫度的能力,及減少造成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城市熱島效應,此外還能促進生物多樣性。
綠色植生墻聽似新概念,事實上,該想法由法國植物學家Patrick Blanc在20世紀80年代首次推廣。
當建筑產生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因干預取得平衡,從而使一段時間內凈
碳足跡為零時,建筑便實現了
碳中和。綠植由于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通常被視為最好的建筑碳中和方案。但隨著城市密度提高,可用于綠地的水平空間急劇減少。因此為應對氣候挑戰(zhàn),并聯系人與自然,綠色植生外墻已成不斷增多的垂直城市中的一個主流建筑趨勢。
專家指,綠色植生墻須與如綠色屋頂等其他措施共同推行,以產生更大影響。當然,要將綠色植生墻納入建筑,應被適當研究和設計,整合利用新氣候智能技術,助力建筑實現碳中和。